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271868

卷首语

  • 开拓新兴介入技术 发展多元介入治疗

    葛均波;

    <正>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进入了创刊以来的第21个年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紧紧跟随国际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脚步,全程记录我国心脏介入事业的发展历程,稳步成长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旗舰级期刊。我国的介入心脏病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例,近1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根据卫生部冠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注册系

    2013年01期 v.21;No.9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76 ]

述评

  • Jailed Balloon Technique:保护分支的意义

    陈绍良;

    <正>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分支闭塞、急性血栓形成)难以避免,近期预后较差(包括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发生多见)。已有的临床研究因为入选及排除标准不一致,造成解读这些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针对防治分叉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的研究较少,但是几种防治分支血管闭塞的技术已经逐步得以推广。本期《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李成祥及盖鲁粤等的文章中,分别介绍了两种保护分支血管的技术,对于分叉病变中防

    2013年01期 v.21;No.9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32 ]

临床研究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万方;张拓;沈玲红;卜军;宋玮;杜勇平;金叔宣;沈节艳;何奔;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早期PCI及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回归以及倾向积分法计算再灌注策略对临床终点事件的校正相对危险度(RR)。结果早期PCI组共纳入51例患者,直接PCI组共纳入159例患者。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早期PCI组4.0%和直接PCI组5.7%(RR=0.647,95%CI:0.155~3.103)。多因素回归校正RR为0.663(95%CI:0.131~3.351),倾向积分法校正RR为0.316(95%CI:0.026~3.879)。安全性终点方面,两组TIMI出血发生率分别为早期PCI组4.0%和直接PCI组1.9%(RR=2.078,95%CI:0.357~12.095)。多因素回归校正RR为2.122(95%CI:0.345~13.070),倾向积分法校正RR为0.302(95%CI:0.010~9.228)。所有结果均未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直接PCI可能延迟的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2013年01期 v.21;No.96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38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275 ]
  •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挽救冠状动脉分支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李成祥;王琼;高好考;王海昌;

    目的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2013年01期 v.21;No.96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9K]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34 ]
  • 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2年临床观察

    尹栋;窦克非;杨跃进;徐波;陈珏;刘海波;姚民;秦学文;吴永健;李建军;乔树宾;尤士杰;袁晋青;戴军;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成功置入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Taxus紫杉醇洗脱支架2年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826例。入选患者分为Firebird组(666例)和Taxus组(160例)。随访资料包括术后30天、1年和2年的死亡、心肌梗死、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比较了两组间各种临床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同时通过倾向性评分调整后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间的2年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病变长度[(45.62±15.25)mm比(44.09±13.67)mm]及置入支架长度[(51.22±16.64)mm比(49.63±15.86)mm]相似(P>0.05)。术后2年,Firebird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46%比10.00%,P=0.0005)、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42%比11.25%,P=0.008)及MACE发生率(10.99%比20.00%,P=0.002)方面显著低于Taxus组。两组患者术后2年支架肯定或可能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与Taxus组相比,应用Firebird支架治疗的患者在术后2年时MACE风险降低(危险比0.622,95%CI:0.401~0.965,P=0.034),而其他临床事件的风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而言,使用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脱支架MACE发生率较低,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方面不劣于Taxus紫杉醇洗脱支架,且风险有下降趋势。

    2013年01期 v.21;No.9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81 ]
  •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张刚成;沈群山;尚小珂;王利军;

    目的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2013年01期 v.21;No.96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96 ]
  • 11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残余漏的介入治疗

    申俊君;张智伟;王树水;石继军;潘微;钱明阳;李渝芬;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2013年01期 v.21;No.9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94 ]
  •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

    刘玉岗;刘旭;谭红伟;姜伟峰;王远龙;李峥;周立;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2013年01期 v.21;No.96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68 ]
  • 肌酐相对正常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远辉;谭宁;叶飘;刘勇;何谊婷;冉鹏;

    目的探讨肌酐相对正常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入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术且肌酐相对正常(≤1.5mg/dl,1mg/dl=88.4μmol/L)患者972例,观察此类患者CIN的发生率、临床危险因素及院内死亡率。CIN的诊断标准为:接触对比剂后48~72h内血清肌酐浓度升高>0.5mg/dl(>44.2μmol/L)或者较原基础值升高25%以上,并排除其他诱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结果 972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13.9%。CIN(+)组与CIN(-)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年龄>75岁(χ2=28.91,P=0.005)、女性(χ2=5.500,P=0.019)、低蛋白血症(χ2=11.953,P=0.002)、LVEF<45%(χ2=4.103,P=0.043)、急诊PCI(χ2=39.874,P<0.001)、使用利尿剂(χ2=23.654,P<0.001)、MehranCIN积分(t=-2.419,P=0.01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酐相对正常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急诊PCI、使用利尿剂、术后低血压(分别是OR=2.3,95%CI1.4~3.8,P=0.001;OR=2.8,95%CI1.8~4.2,P<0.001;OR=1.8,95%CI1.1~2.8,P=0.016;OR=2.5,95%CI1.1~5.6,P=0.025)。CIN(+)组比CIN(-)组院内死亡率显著增加(5.1%比0.3%,χ2=17.590,P<0.001)。结论术前肌酐相对正常患者行PCI术后仍可能发生CIN,且增加其死亡率;这些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急诊PCI、使用利尿剂、术后低血压;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肾脏保护预防措施。

    2013年01期 v.21;No.96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117 ]
  • 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沈才杰;陈晓敏;何斌;郁一波;刘晶;丰明俊;黄启峰;储慧民;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患者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96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TCM组32例(LVEF<50%,1组),非TCM组(LVEF≥50%)264例(2组),1组RFCA术后分为LVEF恢复组23例(LVEF≥50%,3组)与未恢复组9例(LVEF<50%,4组),经体表心电图及Holter记录心动过速的平均病程(MCD)、平均持续时间(MPT)及平均心室率(MHR)及术后MPT、MHR,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获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房内径(LAD)。随访(7±1.9)个月,研究房颤致TCM及RFCA术后LVEF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1)1组较2组持续性房颤(PeAF)患者多见(χ2=14.6,P<0.01),术前1组心动过速时MPT(t=3.182,P<0.05)及MCD高于2组(t=2.15,P<0.05),MHR显著低于2组(t=-5.384,P<0.05),LAD(t=4.864,P<0.05)及LVEDD(t=2.206,P<0.05)大于2组;(2)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组较2组需更广范围的碎裂电位消融达到消融终止(χ2=12.04,P<0.01),两组消融终止率(62.5%比69.3%,χ2=0.62,P=0.43)及消融成功率(56.2%比70.1%,χ2=2.53,P=0.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与术前比较,1组术后LAD(t=2.09,P<0.05)及LVEDD显著缩小(t=2.44,P<0.05),且LVEF明显增加(t=-8.00,P<0.01)。与3组相比,4组术前MCD较高(t=2.95,P<0.05),术前术后LAD(t=2.64,P<0.05)(t=3.06,P<0.05)及LVEDD(t=2.57,P<0.05)(t=3.28,P<0.05)均较高(P<0.05)、LVEF(t=-3.70,P<0.01)(t=-5.00,P<0.01)较低,3组患者LVEF增幅较4组高(t=2.5,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eAF(OR=4.37,P=0.01)、术前MHR(OR=0.936,P<0.0001)及MCD(OR=1.173,P=0.016)是预测房颤发生TCM的独立危险因素。4组术前MCD较3组长(t=2.95,P=0.007),但多元回归未发现术后LVEF恢复的预测因子。结论 PeAF、术前MHR及MCD为房颤致TCM的独立危险因素,RFCA可显著改善多数患者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经较广泛基质消融后,消融成功率及远期预后与非TCM患者相近;未发现RFCA术后LVEF恢复的预测因子。

    2013年01期 v.21;No.96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149 ]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郑博;王新刚;龚艳君;李建平;陈明;霍勇;洪涛;

    目的了解直接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且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3例,根据是否于直接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mg,41例)和对照组(无他汀预处理,42例),术后均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1次/天治疗。主要终点为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次要终点为术后30天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肝酶、肌酸激酶以及肾功能水平。结果强化组相比对照组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比例显著增加(87.8%比64.3%,χ2=6.28,P=0.02),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明显减低(21.72±9.42比32.64±15.51,t=-3.87,P<0.001),而强化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2.71±0.64比2.15±0.74,t=3.68,P<0.001)。次要终点中,强化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9%和4.8%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χ2=0.001,P=0.926)。出院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以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扩张、血栓抽吸术等因素后,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80mg负荷剂量仍为避免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2,95%CI0.06~0.87,P=0.03)。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可以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3年01期 v.21;No.9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45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315 ]

征文

  • “中国心脏大会(CHC)2013”征文通知

    <正>由中华医学会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3"将于2013年8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组委会衷心的邀请从事心血管专业临床和科研的医务工作者参加本次盛会。本次大会将以"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预防、转化与合作(Healthy Heart·Better Life-Prevention,Translation and Cooperation)"为主题,全面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介绍转化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未来的个体化诊疗、防治与科

    2013年01期 v.21;No.96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和亚太心脏大会2013

    <正>一、论文征集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亚太心脏大会(GW-ICC&APHC)将于2013年10月10—13日在北京盛大呈献。大会征文已经开放,现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论文摘要、讲题、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请直接登录会议网站www.gw-icc.org进行在线投稿。所有征文将经过组委会、BMJ联合审稿委员会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审,录用摘要将刊登在Heart(BMJ,IF4.223),并可在线检索、引用和下载,重大研究及优秀论文将在长城会相关会场交流,参评长城会系列奖

    2013年01期 v.21;No.9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20周年征文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纪念《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20周年,经本刊编委会同意,本刊编辑部拟举办征文活动。征文主要内容:(1)20年来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展望。(2)介入心脏病学医师和学者在介入心脏病学学术方面的成就和专科发展。(3)介入心脏病学医师在临床方面的创新和建树。(4)对《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

    2013年01期 v.21;No.96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文献摘译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对非心衰患者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

    邱林;

    <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够降低不伴心衰的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能否起到类似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所以欧洲的一些学者作了一项荟萃分析来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ACEI或ARB与安慰剂间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纳入26项试验,共入选108212例无心衰的患者。重点关注了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全因死亡、新发心衰、新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结果显

    2013年01期 v.21;No.96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 阿托伐他汀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与新发糖尿病

    邱林;

    <正>他汀能够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增加了新发糖尿病(NOD)的风险。预测NOD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空腹血糖>100mg/dl(1mg/dl=0.0555mmol/L)、空腹甘油三酯>150mg/dl(1mg/dl=0.0113mmol/L)、体重指数>30以及既往高血压史。为了比较不同NOD危险度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他汀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作者汇总分析了TNT和IDEAL试验中基线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数据。

    2013年01期 v.21;No.96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3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注重诊断能力评价中样本的选择

    李雪迎;

    <正>在临床科学研究中,不断改善疾病诊断能力,探索新的诊断方法是重要的医学命题。医学工作者常针对一组受试者同时完成金标准诊断和试验方法诊断分析,并以金标准诊断结果为标准,通过诊断能力评价指标(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等)验证试验方法的诊断能力。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样本的代表性将直接关系到诊断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在此类课题的研究设计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应特别注意

    2013年01期 v.21;No.96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综述

  • 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骆莹莹;姚树桐;王大新;秦树存;

    <正>心脑血管疾病占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处于动态平衡,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内源性抗氧化酶可清除活性氧,维持细胞氧化还原自稳态。然而,当活性氧生成过多、

    2013年01期 v.21;No.9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49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975 ]
  • 新一代冠状动脉支架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佳鑫;刘越;尹新华;李为民;

    <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目前已经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以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itaxel-eluting stent,PES)和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为代表的第一代DES在显著降低再狭窄率的同时增加了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发生风险。ST虽然发生率较低,但是病死率高达20%~40%,是支架置入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1]。新一代冠脉支架的研发着眼于提高DES的安全性,从支架平台、载药聚合

    2013年01期 v.21;No.96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94 ]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进展

    李俭强;李为民;薛竟宜;李悦;

    <正>左主干病变约占冠心病患者的4%~6%,根据有无通畅桥血管或侧支循环保护,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ULMCD)。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ULMCD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绝对适应证,但随着介入技术提高、介入器械改良及辅助药物日臻完善,ULMCD介入治疗成功率及中远期疗效得到极大改善。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

    2013年01期 v.21;No.9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149 ]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的研究进展

    万征;党群;

    <正>药物洗脱支架(DES)和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了再狭窄率,提高了血运重建率,但对降低临床血栓事件的效果并未确定,抗血小板药物疗程却只增不减[1]。2006年一项观察停用氯比格雷对DES和裸金属支架(BMS)晚期事件影响研究(BASKET-LATE)报告,停药使DES相关的晚期血栓形成,增加了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2]。随后研究也显示,DES后服用12个月或以上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有益于防治支架相关的血栓形

    2013年01期 v.21;No.9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98 ]

技术交流

  • 预留微球囊保护重要对角支

    盖鲁粤;金琴花;

    <正>冠状动脉主支置入支架后边支狭窄通常会加重,斑块移动是主要的机制,严重者甚至导致边支急性闭塞或急性心肌梗死[1]。轻者只有心肌酶的升高,但如果累及的分支较大可以导致死亡。因此,防止边支急性闭塞非常重要。既往的方法是分别在主支和边支放置导丝,边支导丝占据很小空间但足以防止边支闭塞,造影时边支仍然显影,这使术者有足够的时间将导丝从支架穿到边支,避免边支完全闭塞[2]。但是

    2013年01期 v.21;No.96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97 ]

美敦力园地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BU指引导管操作技巧(基础篇)

    聂斌;

    <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较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有出血并发症少、术后舒适度高等优势[1-2],但由于其解剖路径决定,相同指引导管(GC)支持力较股动脉入路低,所需操作相对复杂[3-4]。指引导管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系统支持力提供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一部分。因GC选择不合适转而求借其他方法增加支持力,如双导丝技术、锚定技术等,无异于

    2013年01期 v.21;No.96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278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书讯”栏目欢迎投稿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开本、字数、出版时间、定价、邮购方式等项,要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以300~400字为宜。

    2013年01期 v.21;No.96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关于论文中对于医学伦理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研究程序是否符合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2013年01期 v.21;No.96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病例报告

  • 裸金属支架结合覆膜支架修复主动脉夹层二例报道

    牛云茜;邓锡伟;罗建方;

    <正>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腔内修复技术已广泛用于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治疗[1-2]。随着应用经验的增加和器械技术的改进,为了治疗累及范围较广的胸腹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联合使用覆膜支架和裸金属支架[3-4],国外已有报道,术后短、中期的随访效果很理想。下面是澳门镜湖医院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诊治情况的介绍。

    2013年01期 v.21;No.96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5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62 ]
  • 介入后放射性皮肤损伤一例

    马利祥;王庆胜;魏梅;孟晓京;刘丽;

    <正>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胸闷1年,加重伴胸痛1小时入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累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其中前降支近段狭窄约90%,回旋支近段以远100%闭塞。右冠状动脉近段以远100%闭塞。考虑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经与家属商量后行右冠状动脉PCI术。成功开通右冠状动脉后,10天后择期行前降支及回旋支PCI术。其中回旋支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开通时间长达1.5h,照射剂量达1.96

    2013年01期 v.21;No.96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47 ]
  • 经导管成功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一例

    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

    <正>邢台市第三医院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近期经导管成功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64岁,主因活动后心悸、气短2年于2012年5月20日8:00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5年,最高180/60mmHg(1mmHg=0.133kPa)。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心胸比:0.68。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

    2013年01期 v.21;No.96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62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系心血管专业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刊载以心导管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技术、介入性诊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防经验;辟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述评、专家笔谈、会议纪要、国际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园地、疑难病例分析、病例报告、新技术方法、经

    2013年01期 v.21;No.96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