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271749

临床研究

  • 应用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王树水;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器械的不同分为偏心型封堵器组(偏心组)和对称型封堵器组(对称组),对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1年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有509例PMVSD患者入选,其中偏心组266例,对称组243例。两组基线资料中除室间隔缺损(VSD)与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偏心组小于对称组外(3.5±0.7mm比5.2±1.2mm,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5%和96.7%(P=0.98),术后即刻VSD完全闭合率对称组明显高于偏心组(96.7%比86.8%,P=0.001),但术后24h及1、3、6、12个月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完全闭合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偏心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称组接近(3.8%比1.6%,P=0.060),但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别(56.8%比42.8%,P<0.001),其中主要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组高于对称组(22.6%比13.6%,P<0.001),而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偏心型封堵器和对称型封堵器短、中期疗效相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轻微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封堵器高于对称封堵器。

    2009年06期 v.17;No.77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3 ]
  • 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李寰;李军;张军;张玉顺;胡涛;范延红;李家一;代政学;王海昌;

    目的探讨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检查为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者共计132例,其中男59例,女73例;年龄18.2±10.6(2~49)岁;缺损口左室面直径13.8±4.5(10~24)mm。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分为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ECG变化。结果小腰大边封堵器组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2.8±10.9(2~32)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16mm;对称封堵器组74例,其中男36例,女38例,年龄15.4±10.8(2~49)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24mm。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3~6个月残余分流的发生率(3.4%比4.1%),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5.2%比5.4%)、主动脉瓣反流(3.4%比6.8%)和右室流出道狭窄(3.4%比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EC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效果满意,但需要注意两种封堵器选择的不同适应证,以保证最好的封堵治疗效果。

    2009年06期 v.17;No.77 305-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管重建策略与预后的关系

    王志坚;周玉杰;刘宇扬;赵迎新;史冬梅;郭永和;成万钧;

    目的对比多支血管病变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2年临床预后。方法根据改良MDRD公式对北京安贞医院2004年到2006年因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或CABG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计算,GFR<60mL/min诊断为CKD。共入选CKD患者1069例,其中724例接受DES,345例接受CABG。首要终点为2年内死亡、心肌梗死(MI)以及脑血管事件(CVE)的复合终点,次级终点为再次血管重建。结果在2年随访中,CABG组首要终点的发生率为9.9%,DES组为11.3%(P=0.528)。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与DES组分别为3.5%比4.7%,P=0.422)。而DES组2年再次血管重建的比例显著高于CABG组(9.0%比4.1%,P=0.00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0%)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复合终点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CKD患者中,CABG和DES两种血管重建策略显示出相同的死亡率和MI、CVE发生率。但DES组患者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依然高于CABG组患者。

    2009年06期 v.17;No.77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真实临床条件下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的临床评价

    陈欣;吕树铮;陈韵岱;柳宏;孟康;宋现涛;田瑞;金泽宁;葛长江;苑飞;

    目的观察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的临床和造影随访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516例应用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的患者,于置入支架9个月(±2个月)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尽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患者MACE事件总发生率;同时观察糖尿病亚组的治疗效果;初步评价各种类型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开口病变、小血管病变、急性闭塞病变、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评价药物支架对于以上各类病变的疗效。结果516例患者共置入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支架872枚,成功率为99.5%,其中随访到482例,随访率93.4%。随访到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发生率为3.5%。造影随访共239例患者,占总例数的46.3%,再狭窄率为11.3%。糖尿病亚组再狭窄率为14%。并对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弥漫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小血管病变、钙化病变、急性闭塞病变、开口病变、再狭窄病变分别进行了描述。结论大样本研究显示应用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支架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糖尿病亚组患者应用国产药物支架效果良好。初步判断国产药物支架对于弥漫、开口、小血管、再狭窄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的疗效提示有益的结果,需要继续总结观察。

    2009年06期 v.17;No.77 31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64层螺旋CT联合炎症因子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相关研究

    杨丽霞;郑甲林;严睿;齐峰;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CS组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CT值将ACS组、SAP组犯罪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MMP-9浓度,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性质。对照组25例。结果(1)ACS组软斑块发生率较SAP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比4/29,P=0.001);(2)与对照组比较,SAP、ACS组hs-CRP(4.12±2.82mg/L比6.11±2.60mg/L比11.26±3.03mg/L)、MMP-9(54.87±47.73ng/mL比91.69±55.72ng/mL比187.86±64.73ng/m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S组较SAP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的软斑块亚组与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亚组比较hs-CRP(12.69±2.41mg/L比7.47±2.52mg/L比6.39±2.87mg/L)、MMP-9(211.67±57.87ng/mL比121.48±55.86ng/mL比95.99±62.29ng/m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值与hs-CRP、MMP-9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炎症因子hs-CRP及MMP-9,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并提示斑块稳定性,提高对ACS的诊断率。

    2009年06期 v.17;No.77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79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与支架血栓的关系

    薛朝阳;陈媛;陆民;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PCI前后动脉系统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与支架血栓的关系。方法20例行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PCI组,另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者为对照组。测定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外周动脉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ⅡbⅢa(plate-let fibrinogen receptor expression,PAC-1)、P选择素(P-selectin,CD62P)及动脉血浆各时间点内皮素(endothlin,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在PCI组,术后6h与术前比较,PAC-1(2.626%±1.597%比1.388%±0.764%,P=0.001)、CD62P(0.363%±0.204%比0.213%±0.176%,P=0.007)、PAC-1+CD62P(0.261%±0.181%比0.133%±0.121%,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B2在PCI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84±190.43ng/mL比310.37±184.21ng/mL,P=0.021)。ET-1、FIB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在CAG组,上述各指标CAG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无MACE发生。结论对已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患者,PCI术仍可引起全身血小板激活,但对凝血功能及内皮功能无明显影响。

    2009年06期 v.17;No.77 320-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 心肌桥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曹华明;蒋金法;邓兵;许嘉鸿;宋浩明;王一平;张维贞;徐文俊;

    目的研究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发现的12例MB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8.07±12.08岁)进行OCT检查,观察MB的位置、长度以及MB近段2cm血管有无内膜增厚和斑块,并准确测量。结果共发现MB12处,均位于左前降支(LAD)中远段。OCT与CAG测得MB长度对比为20.5±4.2mm比15.6±3.5mm(P<0.01),两者测得最窄处面积狭窄百分率为48.7%±4.8%比55.3%±2.6%(P<0.05)。所有MB段和远段冠状动脉内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MB近段2cm内冠状动脉段均发现不同程度内膜增厚(0.64±0.23mm)。结论OCT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结构及形态特征,操作安全。MB近段冠状动脉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

    2009年06期 v.17;No.77 324-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心脏再同步治疗房室间期的优化

    孙贤林;严激;徐健;范西真;安春生;刘伏元;丁小梅;顾统元;

    目的评价房室(A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3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植入起搏器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间期优化。定义最佳AV间期为超声心动图指标E、A峰最大分离并无切尾。同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HW)、明尼苏达HF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结果本组最佳优化AV间期在90~140(110.45±19.47)ms。CRT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22.07%±6.77%比18.53%±4.83%)和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LVFT,293.27±24.79ms比272.35±56.00ms)明显提高,QRS波宽度变窄(129.40±6.65ms比138.25±28.00ms),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跟优化前比,AV间期动态优化后的6个月和12个月LVEF值由22.07%±6.77%增加至32.24%±10.34%及36.86%±9.29%;6min步行距离(6MHW)由术前268.70±22.25m增加至327.12±15.24m及347.62±15.04m;QRS时限无明显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由71.43±7.12mm降至65.88±9.85mm和57.06±6.54mm;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由72.14±6.24降低至61.68±12.28和55.15±11.02;NHYA心功能分级由3.12±0.55减至1.68±0.67和1.82±0.43。结论动态优化AV间期可以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中期、远期疗效。

    2009年06期 v.17;No.77 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 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的相关分析

    韩雅君;卢微;王玲;田志强;董淑敏;

    目的进一步探讨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方法11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用TIMI帧数方法进行慢血流和正常血流分组。对慢血流和正常血流患者性别、年龄、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白介素(IL)-6等因素对比分析。结果慢血流组男性多于女性(30例比6例),吸烟患者多于不吸烟者(22例比14例)。慢血流组ET-1和IL-6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分别为108.42±36.12pg/mL比84.74±39.16pg/mL和158.28±178.86pg/mL比108.07±84.43pg/mL,P均<0.05);慢血流组NO水平低于正常血流组(35.66±12.28μmol/L比42.74±17.51μmol/L,P<0.05)。结论慢血流现象与内皮功能紊乱相关。评价慢血流现象时要考虑影响血流的其他因素。

    2009年06期 v.17;No.77 3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书讯

医学统计学知识

文献摘译

基础研究

  • 小檗碱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

    朱小凤;刘志忠;徐兢;陈绍良;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结扎新西兰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5d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4,小檗碱8mg/(kg.d),耳缘静脉注射,连续5d]和对照组(n=14,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d)。干预后4周分别行血流动力学检查,测量体质量及左、右心室重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重量/体质量(LVW/BW)[(1.55±0.12)×10-3比(1.69±0.13)×10-3,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显著降低(4.76±3.56mmHg比8.21±5.88mmHg,P<0.05),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显著增加(1.54±0.26mmHg/ms比1.10±0.27mmHg/ms,P<0.05;1.67±0.38mmHg/ms比1.21±0.33mmHg/ms,P<0.05);同时梗死周边正常心肌组织MMP-2、MMP-9分布率显著减少(53.9%±3.1%比88.8%±4.5%,P<0.05及49.1%±3.9%比94.2%±6.2%,P<0.01)。结论小檗碱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推测和减少心肌组织MMP生成有关。

    2009年06期 v.17;No.77 33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78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读者·作者·编者

病例报告

综述

继续教育园地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