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271850

述评

临床研究

  • 药物洗脱支架断裂的影像认识

    刘健;赵秀娟;王伟民;卢明瑜;马玉良;刘传芬;

    目的借助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影像资料,确定支架断裂的发生和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 021例冠状动脉造影和183例血管内超声(IVUS)影像资料。结果共发现3例患者的6处支架断裂,其中2例经IVUS证实。3例支架断裂均发生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且均发生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以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伴断裂处支架移位。IVUS证实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2处为部分断裂;1处断裂靠近支架重叠处;1处支架断裂伴有血管瘤形成。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可以帮助确定支架断裂的诊断。

    2009年02期 v.17;No.7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与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研究

    卢春山;周志强;柳景华;郭成军;方冬平;郝蓬;赵东辉;李果;何东方;马克娟;张英川;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264例,计算机随机分为波立维组(n=144)及泰嘉组(n=120)。波立维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波立维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泰嘉组患者接受标准阿司匹林、泰嘉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 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增加剂量(阿司匹林剂量不变,波立维或泰嘉加量)。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靶血管重建(TVR)、卒中。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出血事件、外周动脉闭塞及因不良反应停药。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波立维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7%、1.20%、0.67%)与泰嘉组(分别为0.82%、1.64%、0.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立维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靶血管重建率、外周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0.67%、3.48%、0.67%)与泰嘉组(分别为0.82%、3.28%、0.82%)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13,P=0.958,P=0.85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波立维组与泰嘉组累积风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波立维组及泰嘉组CR患者分别为5例和4例。两组CR患者PAR在两联治疗基础上增加剂量治疗后分别为(78.2%±11.9%,76.2%±10.5%)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分别为(80.8%±13.2%,81.8%±12.2%,P<0.001)。结论PCI术后接受波立维或泰嘉及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

    2009年02期 v.17;No.7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71 ]
  • 达肝素与普通肝素对血浆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及活化凝血时间影响的对比研究

    王乾一;崔炜;鲁静朝;都军;刘凡;谢瑞芹;杨晓红;谷国强;杨秀春;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择期PCI及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应用达肝素替代普通肝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共入选拟行择期PCI的患者87例,分为普通肝素组(10 000 IU)、小剂量(5 000 IU)达肝素组和大剂量(10 000 IU)达肝素组,分别于用药前及全部剂量的药物注射后10 min、20 min、1 h、2 h及4 h采血,测定活化凝血时间(ACT)及血浆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结果(1)普通肝素组、小剂量达肝素组和大剂量达肝素组ACT均在全部剂量的药物注射后10 min升高至峰值,分别为524.68±278.32 s、191.26±39.35 s、304.20±42.71 s(P<0.05);其后各组ACT开始逐渐回落,在4 h后降至最低。(2)三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均在药物全部注射后20 min达到峰值,分别为0.80±0.11 IU/mL、0.72±0.10 IU/mL及0.72±0.09 IU/mL,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达肝素用于PCI中可达到手术所需抗凝效果。

    2009年02期 v.17;No.7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 血红蛋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男性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刘新民;康俊萍;吕强;胡荣;聂绍平;吴嘉惠;张崟;贾长琪;刘小慧;董建增;马长生;吴学思;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前血红蛋白对男性冠心病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药物洗脱支架对血运重建策略影响研究(DESIRE-2)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纳入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接受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6 005例患者。入选其中接受单纯PCI、未接受溶栓治疗、无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的2 641例男性患者,根据术前血红蛋白应用五分位法将患者分为5组(血红蛋白≤132.4 g/L组,血红蛋白132.5~140.9 g/L组,血红蛋白141.0~147.9 g/L组,血红蛋白148.0~155.0 g/L组,血红蛋白≥155.1 g/L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特点以及远期预后,平均随访548 d。结果血红蛋白≤132.4 g/L组、132.5~140.9 g/L组、141.0~147.9 g/L组、148.0~155.0 g/L组和≥155.1 g/L组患者在年龄(分别为64.0±10.3岁、60.3±10.35岁、57.8±10.25岁、55.4±10.9岁和54.1±10.4岁,P<0.001),脑血管病史(分别为11.0%、8.2%、5.6%、5.9%和6.3%,P=0.004),血运重建史(分别为12.5%、10.2%、13.0%、13.6%和8.3%,P=0.037),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58.9±11.3、60.9±10.3、61.7±10.7、61.4±10.1和60.6±10.4,P=0.001),冠脉病变支数(P=0.003)以及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5.0±3.1 kg/m2、26.0±2.8 kg/m2、25.7±2.9 kg/m2、26.2±2.9 kg/m2和26.4±2.8 kg/m2,P<0.001)、舒张压(分别为77.3±11.4 mmHg、78.0±10.3 mmHg、78.1±10.3 mmHg、79.5±11.4 mmHg和81.6±11.9 mmHg,P<0.001)、总胆固醇(分别为164.1±37.4 mg/dL、172.0±37.4 mg/dL、174.6±39.5 mg/dL、180.3±41.4 mg/dL和187.5±39.9 mg/d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94.7±28.3 mg/dL、100.2±31.0 mg/dL、101.5±33.2 mg/dL、105.9±32.8 mg/dL和109.5±32.6 mg/dL,P<0.001)、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分别为132.8±86.9 mg/dL、147.1±80.7 mg/dL、159.8±98.4 mg/dL、164.8±90.3 mg/dL和194.0±138.7 mg/dL,P<0.001)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PCI术前血红蛋白是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RR0.973,95%CI0.952~0.995,P=0.016),血红蛋白最低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组患者(RR2.190,95%CI1.056~4.544,P=0.035)。结论PCI术前血红蛋白是男性冠心病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2009年02期 v.17;No.73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

    周永勤;黄友敏;王霞;张国庆;李勇;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CSI)对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行CSI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CSI组),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CAG组)。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并分别于CSI或CAG术前及术后1 h、6 h、24 h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的测定。结果CSI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术后6 h显著高于术前(30.4±9.2μg/L比23.4±6.4μg/L,t=9.03,P<0.01),术后24 h Hs-CRP含量显著高于术前(15.2±4.1 mg/L比7.4±3.4 mg/L,P<0.01),并达到高峰。CAG组患者造影后与造影前比较,血清抵抗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提示术后有炎症刺激反应。

    2009年02期 v.17;No.7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及抑郁情绪心理干预的研究

    韩立宪;吴莉娜;张红娟;曹绪芬;颜利求;韩佳;刘志先;杨启成;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反复疑病就医和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210例[约占同期PCI术患者的29.8%(210/704)],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心理治疗组(112例)进行对照研究,对治疗组进行系统规范的强化性心理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2个月前后心理评估分数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同时随访观察6个月至2.5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疑病就医率和MACE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性;随访阶段治疗组心理辅导不间断,以维持巩固治疗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PCI术后2个月治疗组患者经过强化性心理干预后,心理评估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41.13±4.15比51.71±4.18,抑郁45.04±4.12比56.88±4.01,P<0.04);术后随访6个月至2.5年,治疗组临床疑病就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5.56%比79.51%,P<0.01),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0%比20.41%,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纠正负性情绪,使PCI术后患者反复疑病就医率和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如果能够大规模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将大大减少这些患者的疑病就医和MACE发生,从而减少其不必要的医疗费用,以有效地使用医疗资源。

    2009年02期 v.17;No.7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167 ] |[引用频次: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9 ]
  • 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沙巴尔·肉孜阿吉;马依彤;杨毅宁;黄定;马翔;艾尔肯;刘晓;王疆;李莉;

    目的通过对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靶病变冠状动脉钙化检测及干预结果比较,探讨介入治疗中不同民族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CAC)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成功接受PCI的汉族和维吾尔族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545例汉族和维吾尔族老年冠心病患者CAC总检出率为37.6%。其中维吾尔族患者CAC的检出率为49.3%,明显高于汉族患者29.8%(P<0.05),维吾尔族男性患者CA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男性患者(55.3%比35.0%,P<0.05),而女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比19.2%,P>0.05)。维吾尔族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37.8%比19.3%,P<0.05)。亚组分析,维吾尔族患者中91.8%冠状动脉夹层发生于靶血管病变CAC患者,略高于汉族患者(8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慢血流发生率维吾尔族患者较汉族患者高(28.7%比9.3%,P<0.05);而支架内急性血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存在差异,致使维吾尔族患者PCI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和慢血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因此对维吾尔族患者应选择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和慢血流的发生。

    2009年02期 v.17;No.7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蔡飞;陈松;顾刚;吴立群;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8例为双腔ICD),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时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方法和参数,并对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结果48例患者顺利植入ICD,无并发症,在随访1~38个月中,患者共发作VT/VF 1 025次(VT764次,占74.5%;VF 261次,占25.5%),其中1 009次(98.4%)治疗成功,16次在ICD充电结束前自行终止。764次VT中,658次(86.1%)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06次(13.9%)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261次VF中,经高能量除颤(DF)均终止。6例患者发生误放电19次,8例双腔ICD患者无误放电。结论ICD的疗效是确定的。但单腔ICD常会发生误识别、误放电,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发电。同时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2009年02期 v.17;No.7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2 ]

书讯

文献摘译

基础研究

  • 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种植支架的实验研究

    赵清;魏盟;赵炳辉;刘一文;何怡青;

    目的体外制备兔内皮祖细胞(EPC)种植支架,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予含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30μg/mL的M199培养基培养。培养2周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EPC,检测其增殖、迁移、黏附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一氧化氮(NO)的能力。培养的EPC消化后,将其浇注到有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和无包被的裸支架上,6 d后行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查,观察其表面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单个核细胞培养14 d后,出现大量梭形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可同时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结合FITC标记的凝集素者,表明为正在分化的EPC,同时证实其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标志vWF。培养2周后的EPC数量呈指数增加;EPC的黏附率为96.7%±3.2%;迁移为15±4细胞/×400视野;可分泌VEGF、G-CSF和NO。与无包被的裸支架组相比,有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支架组,EPC黏附多(27.80±4.26细胞/×400视野比6.10±3.07细胞/×400视野,P<0.05),内皮化完全。结论EPC可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具有高增殖、高迁移和高黏附的能力。采用EPC在体外制备细胞种植支架是可行的,而纤维连接蛋白可加速其黏附。

    2009年02期 v.17;No.7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 猪冠状动脉介入损伤后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关系

    李少君;李宁;李志韬;张士德;田野;

    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介入损伤后损伤局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制作猪冠状动脉介入损伤模型,测量介入手术前后血浆组织因子浓度以及损伤局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30例血管标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其中60%的标本达到再狭窄标准。再狭窄组术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术后30 min 688.36±91.57 ng/L比514.87±68.73 ng/L,术后24 h 706.09±89.59ng/L比539.22±70.51 ng/L,P均<0.05);血管损伤后血管段新生内膜面积与术后各时点外周血组织因子浓度正相关(r30min=0.834,r24h=0.810,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其升高程度与介入局部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正相关,可能作为预测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一项检测指标。

    2009年02期 v.17;No.7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9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读者·作者·编者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最新临床研究

继续教育园地

美敦力园地——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