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271543

述评

专家笔谈

临床研究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宋莉;颜红兵;王健;赵汉军;李庆祥;吴铮;迟云鹏;李世英;徐方兴;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注册研究。连续入选2004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28病房置入IABP的所有AMI患者。结果806例AMI患者中,共有121例(15.0%)置入IABP。最常见指征为高危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术中和术后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66.9%)和心源性休克(26.4%)。IABP置入成功率为98.3%,平均使用时间为34±16h。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93.4%在出院前施行了冠脉血管重建。总住院死亡率为13.2%(其中心源性休克患者34.4%),住院死亡率因置入IABP指征不同和施行冠脉血管重建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结论IABP可成功应用于AMI的多种高危状况并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严重并发症罕见,联合冠脉血管重建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2009年01期 v.17;No.7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疗效评估

    顾俊;胡伟;肖红兵;冯小弟;余强;金贤;尹桂芝;陈诚军;陈跃光;张大东;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评价2组术后30天以及3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IABP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3.8%±8.2%比39.4%±5.9%,45.5%±6.6%比40.6%±4.6%,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0天(16/41比30/47)、3个月(18/41比33/47)的MACE事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ABP组在降低术后30天、3个月的死亡率方面尤为明显(30天16/41比对照组30/47,3个月18/41比对照组33/47,P均<0.05)。结论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009年01期 v.17;No.7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7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安全性和疗效的研究

    冯旭阳;李成祥;高延;郭宣;徐瑞芬;王海昌;

    目的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17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分为远端保护装置(DPD)组78例和对照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心肌染色分级。结果DPD组78例中72例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碎屑或红色血栓条。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D组PCI术后TIMI分级≥2级(94.9%比79.2%)和心肌染色分级(2.65±0.68比2.22±0.94)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5.1%比16.7%)、远端血管栓塞现象发生率(5.1%比18.8%)和30天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比7.3%)均明显高于DPD组(均为P<0.05)。与PCI术前比较,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0.43±0.80比2.92±0.28)、心肌染色分级(0.22±0.63比2.27±0.73)和最小管腔直径(0.12±0.23mm比1.97±0.66mm)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应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2009年01期 v.17;No.7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

    王智;唐强;唐群中;史振涛;陈学珠;王征;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急性STEMI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血栓征象的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4±8.1岁,随机分成试验组(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n=35)与对照组(直接PCI,n=32)。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比18.75%,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比15.63%,P<0.05)。结论急诊PCI前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2009年01期 v.17;No.7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 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的影响

    董平栓;怯红晓;杜来景;杨旭明;王绍欣;杨喜山;李志娟;朱继红;王红雷;汪砚雨;王可;赵玉伟;闫鹏;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经危险度分层为高危的老年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3例,对照组37例,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患者PCI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有所降低(9.5%比18.9%,P>0.05);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10/43)较对照组(7/37)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治疗后血清sCD40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17±1.01μg/L比4.05±0.96μg/L,P<0.01)。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MACE发生率,在老年NSTEACS患者PCI中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sCD40L的水平。

    2009年01期 v.17;No.7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7 ]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汤成春;马根山;冯毅;陈忠;戴启明;童家毅;沈成兴;李拥军;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2009年01期 v.17;No.7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 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分析

    金彦彦;马长生;康俊萍;聂绍平;张崟;吕强;刘晓惠;董建增;胡荣;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DESIRE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运重建治疗的6005例患者。本研究从中选择ACS患者4865名,分为年龄<40岁组135名、40~49岁组738名、50~59岁1329名、60~75岁2425名、>75岁238名,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ACS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77.1%比22.9%,P<0.05),其中女性患者比例在50~59岁组(18.3%)、60~75岁组(30.6%)、年龄>75岁组(28.6%)比<40岁组(3.05%)、40~49岁组(7.5%)明显增加。50~59岁组、60~75岁组、年龄>75岁组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而年龄<40岁组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见。年龄<40岁组、40~49岁组患者多与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有关;50~59岁组、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多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此外在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中血肌酐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除60~75岁组(2.18±0.81支)与>75岁组(2.23±0.81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40岁组1.67±0.81支,40~49岁组1.86±0.84支,50~59岁组2.04±0.85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5岁组更多见到开口病变(12.2%)。年龄<40岁组及年龄>75岁组的血运重建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患者血运重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75岁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较低(66.8%),与其他各组(<40岁组81.5%,40~49岁组81.7%,50~59岁组78.7%,60~75岁组74.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年龄>75岁组患者院内MACCE为5.0%,与其他各组(<40岁组0,40~49岁组2.0%,50~59岁组1.6%,60~75岁组2.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75岁组患者随访MACCE为13.5%明显高于<40岁组(7.5%)和50~59岁组患者(8.1%),P均<0.05,但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4.2%、随访死亡5.1%,与其他各组(<40岁组0和0,40~49岁组0.7%和1.5%,50~59岁组0和1.1%,60~75岁组1.4%和2.6%)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贫血(HR0.396,95%CI0.174~0.914,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低(HR0.878,95%CI0.867~0.975,P=0.034)、肾功能下降(HR2.177,95%CI1.408~8.952,P=0.028)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年龄组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有不同的特点,既要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亦应有针对性地干预。年龄>75岁组患者是ACS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其院内及随访MACCE增加主要反映在死亡率的增加。这可能与>75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完全血运重建率低、肾功能下降、贫血及合并其他疾病有关。

    2009年01期 v.17;No.7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联合预测患者预后

    何榕;杨振华;李海燕;郭丽君;张福春;牛杰;张永珍;王贵松;毛节明;郭静萱;高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应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183例发病12h内接受成功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被入选。PCI术后12h内进行FIB和hs-CRP检测。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为心脏事件联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NYHA Ⅲ~Ⅳ)、心肌缺血(负荷试验证实)、再次血管重建及死亡。结果PCI术后FIB和hs-CRP呈线性相关(r=0.452,P<0.0001),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别为510mg/L(灵敏度69.2%,特异度81.6%)和14mg/L(灵敏度84.6%,特异度73.1%)。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FIB<510mg/L+hs-CRP<14mg/L;第2组,FIB<510mg/L+hs-CRP≥14mg/L或FIB≥510mg/L+hs-CRP<14mg/L;第3组,FIB≥510mg/L+hs-CRP≥14mg/L。三组相比近期和远期死亡(30天:χ2=11.74,P=0.003;2年:χ2=27.04,P<0.0001)及心脏事件发生率(30天:χ2=14.34,P=0.001;2年:χ2=13.55,P=0.001)明显不同;30天累积生存率(97.9%比98.0%比83.9%,P=0.002)和2年累积生存率(97.8%比95.8%比69.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3组患者近、远期死亡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最高,累积生存率最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与FIB<510mg/L或hs-CRP<14mg/L的患者相比,30天(HR7.95,P=0.018)和2年内(HR12.59,P=0.002)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7.95倍和12.59倍。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治疗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

    2009年01期 v.17;No.7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6 ]
  •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

    刘兆平;洪涛;李建平;陈明;霍勇;

    目的了解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征。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5岁以下的女性患者,收集既往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代谢综合征等)资料,入院后血压、血脂等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及临床资料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66例患者,其中冠心病组71例(占42.8%)。在研究人群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史、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依次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冠心病组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及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结论对于本研究中的较年轻女性患者,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09年01期 v.17;No.72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5 ]

读者·作者·编者

病例报告

方法介绍

综述

继续教育园地

文献摘译

美敦力园地——专家观点

消息